【信報專欄】債務上限拖累新興市場 港股6月偏淡
原本以為美國可提前解決債務上限問題,卻突然出現反高潮。美國總統拜登在出席G7會議之前,市場普遍認為已經達成共識,然而等到拜登回國後才發現,討論依舊未有進展。無論是拜登或是共和黨國會領袖麥卡錫,近期言論上都相當樂觀,但他們兩位愈是淡定,市場就愈不接納。有投行指出,到6月X-date(死線)仍未達成共識的機率有25%以上,同時開始觀察到華爾街被迫要為這個風險在6月初做些準備。美債沽壓增加,短期內應會逼出一個低位,雖然聽起來有些反直覺,資金卻在危機臨近時湧入美元,美滙指數短線持續上升,首先受到衝擊的會是新興市場股市,亦包括港股這個「國際提款機」,美股反而是其次。
值得留意的是,近兩年環球股市都維持「慢升急調整」走勢,在準零息時期,仍然可逢跌撈底短炒度日,股市在同樣節奏下卻變成「慢回彈急下跌」,股市長期波幅低迷,以期權長倉買保險不划算,同一招逢跌撈底的值博率大幅下跌,要小心為上。
輝達市值挑戰「1T Club」
儘管宏觀風險的源頭是美國市場,但美股影響輕微,科技股整體未受明顯拖累,投資者更加集中在基本因素上。輝達(Nvidia)日前公布的業績勝預期,管理層的指引非常強勁,超出不少投資者期望,績後股價大漲超過兩成,市值挑戰One Trillion Club(1T Club)。原本由於雲計算、自動駕駛等概念,已經讓半導體市場進入了兩三年的「超級周期」,世界各大半導體廠商亦有接近軍備競賽般的資本開支升級,即使以超級周期來看,理應出現供過於求的跡象,再加上疫情過後令供應緊張的因素消失,半導體產能逐漸增加,價格下跌是合理的推測,這也是機構投資者普遍對半導體行業抱有戒心的主要原因。
以往半導體行業絕對是一個全球一體化的市場,由原材料、晶片設計、晶圓代工到封測,必然需要多個國家的工廠合作完成,全球供需一體,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得半導體很難出現囤積居奇的情況,價格透明也難見瘋狂上漲。
近期國際關係似乎有些變化,許多國家或地區積極拉攏半導體企業到自己國家設廠,甚至不惜提供巨額補貼,例如德國最近向台積電招手,傳言補貼資本開支高達五成,改變市場對這個行業的看法。未來半導體行業以及價格,可能會像過去的石油業一樣,「三分市場,七分政治」。複雜的地方是,半導體晶片並非如石油一般的同質化,當「高階半導體」被市場搶購時,合理價格將很難估計。從現時形勢看,晶圓代工廠中的台積電,以及GPU中的輝達,在技術上會是剛才提到有戰略性壟斷能力的公司。
宜順着趨勢輕注買入
當然在輝達股價大漲之後,2024年預測盈利再上升一倍,市盈率高達50倍,用「投機狂熱」、「霎眼嬌」來形容都相當合理。但就如上一期所說,「看起來合理的往往不一定能贏錢」。到底這個「科技狂熱」還可以持續多久,我們或許可以從本報一位前輩的話中獲得啟示:「股市專收叻仔。」順着趨勢輕注入市,不扮聰明錢,「最緊要有勢」,可能才是這種市況中的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阿米(馮宏遠)為馭風聯合創辦人、華晉證券資產管理投資總監、證監會持牌人士。筆者及筆者客戶並未持有上述股票。
馭風聯合創辦人 馮宏遠
有米落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