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今年投資美股 兩策略較成功
美國日前公布的8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3.7%,以及生產價格指數(PPI)都高過預期。在油價上升背景下,投資者對此已有一定準備,所以數據公布後美股未有特別反應,甚至可以說仍能延續升勢。除了科技股以及能源股外,市場寬度稍有好轉,轉強的板塊數目開始增加,短期投資者都在觀望20日舉行的聯儲局會議會否加息。
守一年等收成或技術性短炒
據芝商所Fedwatch預測,今年餘下時間再加息機會低於五成,明顯見到市場出現對兩種宏觀走向同時下注。第一種是衰退派,他們買入科技股原因,是認為聯儲局加息周期已經結束,加上美國經濟將會輕微衰退,傳統行業盈利倒退,估值下調,大型科技股消費性質比較接近必需品,反而有一定的「抗衰退」特性;另一種看法就是認為美國經濟已經軟着陸,甚至可能說是正步向下一次經濟過熱,商品通脹持續轉強,會令到聯儲局最終由於通脹失控,不得不再度加息,但我們見到美國10年期債息以及油價雙雙走高,這一種推論的漏洞是,美國住屋是影響通脹重要因素,現時按揭息率已經極高,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樓市泡沫並不容易。事實上,最近兩個月美國樓按數字創近年新低,房屋銷售數字亦見下滑。
今年投資美股,大概只是得兩種策略會比較成功,第一種是年初選定少數股票,全年堅定持有,捱過第二季及第三季波幅。假如美國經濟衰退未有在年底出現,那麼這種策略今年應該會有不錯的成績;另一種做法就幾乎相反,是只爭朝夕的Swing trader打法,要完全無視宏觀經濟敍述以及基本分析,單純以技術分析作出極短線操作,而且要避免使用太多衍生工具,避免時間值損耗下由贏變輸。這種做法需要有極好的注碼控制技巧,全年操作會非常消耗心力,而且集中高頻率短線交易,其他變數甚至運氣因素對交易的影響亦都更大。之前筆者說過,專業交易就是想盡量抹除運氣因素,愈接近無計算賭博的做法都要盡量避免。
中國打造內循環 減外滙流失
港股方面,暫時仍然是萬八點攻防戰,人行雖然宣布降準,但是中外投資者普遍都沒有信心官方能夠有效去應對今次經濟疲弱狀態。內房「認房不認貸」以及城市撤銷限價限售,極其量短期刺激民眾買樓意欲,但仍然無助於解決長期經濟疲弱問題。以往兩大經濟支柱一樓一車,現時已經無法指望,因此催谷內需變成頭等大事。官方政策明顯是向國產傾斜,當出口受到競爭力降低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影響下跌,就索性連進口都減少,期望打造終極內循環,以減少外滙流失。不過,在美元及人民幣息差已經甚大的情況下,未來一兩年人行仍要進行貨幣寬鬆政策,中國財金部門要同時應付上述兩大難題,如何平衡和解決真要拭目以待。
作者阿米(馮宏遠)為馭風聯合創辦人、華晉證券資產管理投資總監、證監會持牌人士。筆者及筆者客戶並未持有上述股票。
馭風聯合創辦人 馮宏遠
有米落鑊